账号:
密码:
  张敬修抬起头:“回陛下话,先父一生忠君为民。他在世时,曾多次与微臣兄弟提过他的治国理念,希望朝廷能够精兵简政。微臣兄弟愿意身体力行,践行先父遗志,求陛下成全!”
  张敬修这话说得冠冕,朝堂上所有人都知道张家兄弟辞官归隐绝非为了什么精兵简政,而是为了避祸,但也不能不说这个理由用得极好,张居正就算是死了,都还在替皇帝和朝廷筹谋,这都不仅仅是死而后已了!
  万历听到这里,面上不由得笼上几分哀戚之色:“老师就算是走了,依旧不忘为国为民,他这一生,为大明可谓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皇帝这句话,就算是给这件事定了性,也给足了张居正面子。
  魏展站了出来:“启奏陛下,张阁老高瞻远瞩、高风亮节,他的遗愿实在令人钦佩!但臣以为张阁老的几位公子年少有为,是我朝英才,若应允其辞官,将是我大明的损失!”
  他一说,马上就有不少人出声应和,赞同他的说法。
  这些人未必就是张居正的拥趸,但也知道,张居正可是前一任首辅大臣,若是他一死,他的儿子要靠散尽家财辞官归隐,他们一家子才能得以保全,未免有点兔死狗烹之嫌。他们也有种兔死狐悲之感。
  但更多的人听到这个消息,就知道了张家的意图,他们选择了断尾求生之法,在合适的时机隐退,皇帝会念在与张居正的旧情谊上网开一面,避免张家被清算,把损失降到最低。
  昨晚万历也思考了一宿,虽然知道这是张家不得已的选择,但如果就这么同意张家兄弟辞官,则有过河拆桥之嫌。张居正可是他的老师,他一死,就让他的子孙在朝廷待不下去,那他这个皇帝也太没有容人之量了。
  但如果真是张居正的遗愿,那的确也应该遵从,毕竟他家实在经不起查。
  万历把这事拿到朝堂上来让文武百官讨论,要的是让大家看到张家的态度。
  万历听完大臣们的议论,开口:“大家都觉得你们不该辞官,张卿以为如何?”
  张敬修匍匐在地:“感谢各位大人厚爱,只是我们兄弟辞官一事是先父遗愿,实在不敢违逆父志,恳请陛下成全!”
  张家其他兄弟三人也说:“恳请陛下成全!”
  万历看着殿中兄弟四个,说实话,还真算得上是青年才俊,若不是有其父在前,他们的前途未必有限量。现如今,就算是留下来,前途也没法远大起来,所以不如干脆就成全他们吧。
  万历看了看张家兄弟的折子,说:“老师劳苦功高,为大明尽忠职守,如今他去了,朕理应照拂他的家人。但让其子弟辞官既是老师的遗愿,朕也不好拂逆,只好允了。这京中的宅子朝廷便收回了,其余的捐赠就不必了,留下给师娘养老吧。”
  不管是闵悉还是云霁,抑或是张家兄弟,都有点喜出望外。这意思是辞官准了,财产却不用捐赠,张家还可以留下自用。这结果已经比预计的要好很多了。
  第514章 尘埃落定
  皇帝这么说,文武百官便知道了他的态度:张家的事到此为止,以后就不许再追究了。
  皇帝没有要张家的财产,但财产清单他已经看过了,也知道这些钱很多都是来路不正的,张家自然也没法心安理得地花着这些钱。
  闵悉给他们出了个主意,捐出一些,一部分用来办善堂,捐助鳏寡孤独,一部分用来刊印童蒙读物和四书五经,捐赠给天下的读书人,这也算是一种投资,毕竟笔杆子都掌握在读书人手中,读书人受了张家的恩惠,岂能不帮他们说好话?
  张家兄弟商量之后,捐出了七成财产,委托给闵悉和云霁去办这事。
  这事自然也会传到万历耳朵里,也算是给那笔钱安排了好去处,日后万历想起来这笔钱,心里就再也不会疙疙瘩瘩了。
  内阁首辅确定下来已是半月之后的事了。
  这段时间最忙的就是都察院的御史们,忙着弹劾各路官员。明面上看着与内阁那几位大佬无关,但被弹劾的官员全都跟这几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是嫡系就是旁系,这是一种政治博弈。
  闵悉每次上朝,都是看那些人斗鸡似的在朝堂上唇枪舌战,争得脸红脖子粗,简直是烦不胜烦。因为这事儿,很多大事都被搁置了,时局未稳,没人有精力去解决真正的问题。所以他又不得不和云霁单独跑去见了万历,劝他把早点内阁首辅定下来。
  在闵悉和云霁进宫后的下一次早朝上,万历终于公布了新一任的内阁首辅人选——郑拓担任新的内阁首辅。
  得知此消息,闵悉和云霁终于舒了口气,两人默契对视一眼,眼中都噙着笑意。
  都察院的弹劾案也因为首辅大臣的落定而消停下来,闵悉也才终于有了精力去关心其他的事。
  认真说起来,他并不喜欢监察御史这个职务,更想待在鸿胪寺,不仅仅是因为鸿胪寺清闲,而是没那么多尔虞我诈的东西。
  本来在闵悉的印象中,御史是最为清正廉洁的官员了,毕竟身不正怎么能监察别人?但在他做御史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滤镜完全破碎了,真正能够算作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御史,他所知的五根手指头都数不完。
  御史都歪屁股,还能指望大明官场有多少好官!这样的大明能不腐朽才怪。闵悉也知道大厦将倾,他所做的,不过是希望能够稍微撼动一点点,让大厦倾倒得慢一点,错过那个时间节点,改变一点历史走向罢了。
  所以等内阁首辅一确定下来,闵悉就开始划水,不再去都察院报到,而是回了鸿胪寺。
  鸿胪寺的同僚们都很意外他重新回来,当然也很高兴,毕竟闵悉是个传奇,有一肚子的新鲜事,他还很大方,时常请大家吃喝,还会给大家送礼。
  “闵大人,都察院不忙吗?怎么舍得回来了。”有同僚打趣。
  “忙,忙得心累,回来躲几天懒,还是鸿胪寺的日子舒坦!”闵悉笑着答。
  “这倒是真的,鸿胪寺比都察院确实要清闲多了。一年到头也没几天忙的,适合养老。”
  闵悉回来,也不是真的为了偷懒,他是真有事要做。在去南洋之前,他跟张居正谈到过未来的威胁——女真,张居正也把闵悉的话放在了心上,这两年也没有置之不理,做了一些布局。
  只是女真到底是将来的事,大明又沉疴在身,囊中羞涩,张居正日理万机,能做的十分有限。
  闵悉了解过后,便打算亲自去解决女真的问题。随着国力的衰弱,大明对女真的政策从最初的招抚羁縻变成了现在的朝贡安抚。
  大明的朝贡,都是“薄来厚往”,那些俯首称臣的藩属国全都是一群打秋风的小弟,唯一的好处就是不在边境闹事。但若是好处没给到位,那就不知道会发展成什么样了。
  张居正对女真的办法还是沿袭了之前的政策,加强了对女真各部分而化之的政策,尽量让三部势均力敌,互相制衡,让他们无暇他顾。
  这个办法确实行之有效,也是比较稳妥的办法。但闵悉想要用一劳永逸的办法,看到底能不能把女真人送到日本去,或者送到海南岛去。
  让一个部族迁徙,难度可不是一般地大。不仅需要契机,还要有足够影响力的人才能办到。
  闵悉和云霁商讨了许久,打算安排云祥号的人去跟女真部落的人做商贸接触,看能不能以经商的名义把女真人带出海去日本或者海南岛,然后再配合大明的政策,蛊惑女真人离开苦寒的辽东,迁往温暖的日本岛或者海南岛定居。
  必要的话,大明朝廷还可以为他们提供船只迁往海南岛,或者借船给他们攻打日本岛。
  至于辽东地区那片肥沃的土地,当然也不能放弃,将来可以鼓励关内的百姓迁徙出去,跟闯关东一样。
  这一切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办到的,也许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难度非常大,但却不能不去做。无论如何,闵悉觉得,都应该要去尝试一下的。
  第515章 正文完
  闵悉跟鸿胪寺专门负责北方与辽东事宜的同僚沟通,详细了解鞑靼和女真各部的具体情况。当然这样还不够,他还打算安排云祥号的人去打探情报,更全面详尽地了解鞑靼和女真各部的情况。
  除此之外,他还要跟进工部的铸造进程。自从把那些机械图交到工部手里后,就一直在忙都察院的事,也没时间去过问铸造进度。也不知道那些工匠是否做得顺利,有没有遇到难以理解的地方,得抽个空去工部跑一趟才行。
  这么一忙起来,闵悉就不怎么去都察院了。只在上早朝前一天去都察院点个卯,了解一下都察院的基本情况,差不多也算是了解朝中的动向。当然,云霁那边也会密切关注朝中动向的。
  新的首辅大臣刚定,郑拓虽然是变法派,但他也未必会完全遵照张居正的政策来,可能会出一些新政,朝局也算不上稳定,他们还得多留神朝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