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色书院 > 穿越重生 > 我是学生,皇位给我 > 第200章
  
  以免胡国剩下的那些人, 起了为君效忠的心思,同时传出去,也不利于大庄对外的高贵形象, 因此胡国那些俘虏, 暂时被安置在鸿胪寺的客馆之中。
  拨了一处小院,安置所有人。
  大概是五十余人,沦为阶下囚后,身边也没了伺候起居的奴隶们,一群贵人刚刚进去的时候, 成天找事儿,不是这不好,就是那不行。
  那模样做派,恨不得鸿胪寺的官员给他们过来当奴隶。
  鸿胪寺的官员当然不会理会那群胡国人,要不是为了维持大庄对外的“和善”名声,他们就把这群人全都关大狱了,哪儿还会给他们好好的房子住。
  一群不知感恩的东西。
  想到胡国这些年对大庄边境的骚扰,鸿胪寺的官员们直接新仇旧恨一起算,大门一关,直接几日没有去给那群人送饭。
  五十几口人,每天对粮食的消耗很大,一旦鸿胪寺不给送吃的,他们当天就断顿,然后在饥饿中,明白自己目前的处境。
  等李暮歌经由李乐景提醒,想起胡国这群家伙的时候,胡国的这些王公贵族已经学会自己伺候自己了。
  事实证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自诩生来高贵的人,在生存面前也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学会他们往日里最讨厌的“下等人”的技能。
  反正李暮歌要见胡国的王子时,那位王子已经学会下厨做饭,洗衣拖地之类的活儿了。
  鸿胪寺依照大牢的规矩,将男子与女子分开囚禁,没了女子压迫,男子内部的压迫直接打破了所谓的贵族血脉压制,年纪小,身材瘦小一些的王子,成了食物链的最底层。
  “陛下,胡国王子胡加央已经带到紫薇殿外,另,还有几个胡国男子闹事,已被禁军当场击杀。”
  翠玉低声同李暮歌说道。
  李暮歌没想到胡国人到现在了还不老实,心中有些烦,摆摆手让翠玉到一边去。
  随后她像是忘记了紫薇殿外的那个胡国王子,还跟李乐景聊天。
  “长公主所言之事,之后朕会派御史前去探查,那些个胆敢偷工减料,压迫民夫服役的官员,一经发现,决不轻饶。”
  “陛下英明,那些地方硕鼠早就已经习惯了此前肆无忌惮的贪污,往国库伸手比从自家拿东西还要随意,决不能轻饶这些人。修路乃是陛下心中大计,他们胆敢阻拦,是吃了熊心豹子胆,务必要重罚他们,以儆效尤。”
  李乐景这段时间天天跑修路的事情,修路的事一日不曾彻底完成,她就一日不得安宁。
  平常做事就已经够烦了,现在还有人跳出来阻挠此事,与她作对,她都想要亲自提刀上阵将那群人给砍了。
  此刻说起那群人,就是一脸咬牙切齿。
  李暮歌有段时间没有见过情绪如此外放的人了,李乐景回来后,倒是让李暮歌的日常多了几分趣味。
  挺好玩。
  当然,国事就没有好玩的,国事都很严肃。
  所以李暮歌在心里笑了笑后,面上冷淡地说:“长公主放心,朕不会轻饶贪官污吏,胡国王子已经在外等候,长公主对胡国,有何见解?”
  李乐景在西北两年,见过不少胡国人,同时也很清楚西北那边的气候。
  但要问她对胡国有什么见解,李乐景说不出来。
  “有关一国,臣姐愚钝,不知该如何评论,以正国论,胡国非国。其子民茹毛饮血,无固定居所,依存草场而生,无圣人引路,以文字丰精神,其农人不种地只牧羊,土地也不适宜种植粮食,是与我大庄截然不同的国度。”
  李乐景认为自己说不出个所以然,结果说出来的话却是字字珠玑。
  到底是去过西北的人,比不少朝中大臣说话要有底气很多。
  李暮歌真不想回想,之前她在早朝上问大臣,胡国如何,竟然有大臣说,胡国之所以会输给大庄,是因为胡国没有名臣贤主。
  胡国内部自然有名臣贤主,只是那个名臣贤主,绝不是朝臣口中的名臣贤主。
  胡国的名臣大多数是王族的亲戚,贤主比较少,因为他们的“主”多看血脉。
  和李氏内部的竞争上位不同,胡国王族是真的很重视长幼顺序,期待王族内部竞争,不如期待一下王族和其他大族争斗落败,换个更强大的王族上位。
  总而言之,胡国内部的制度是非常适合草原的制度,与大庄完全不同。
  大庄人有固定的居所,耕种土地,获得粮食而生存,这一点上,与胡国的百姓完全不同。
  “若是能研究出生长在西北荒地上的粮种,或许能够改变一部分胡国人的天性,比起游离失所,他们肯定更喜欢稳定的生活。”
  李暮歌一句话直切主题,她想将游牧民族,改成有固定居所的农耕与游牧民族的混合体。
  这点其实有成功的先例,一些能够耕种粮食的地方,胡国人和大庄人互通有无,跟一国没有太大区别。
  胡国人比较少,李暮歌想,她这个想法应该是很有前景的,关键在,交通要够便利。
  在西北,能够种植粮食果腹的土地到底是少数,其实更应该种植经济作物,然后用钱来交换各种生活用品,只要这条商路运转起来,内陆攥紧粮食,就能稳住整个西北。
  李乐景不确定李暮歌的想法到底能不能实现,她倒是听说了,农学院那边的学子,十分擅长种地,也能改良粮种。
  这两年,大庄各地涌现出许多高产的粮食,除了以往常吃的粟米麦之类的粮食外,还有新品种。
  如一名叫土豆的粮食,能做菜还能做粮,亩产很高,若不是朝廷不收土豆为税,且土豆放不好容易坏,土豆或许会瞬间代替大部分粮食。
  同样的土地,种粮得三百斤,种土豆能得近千斤,区别实在是太大了。
  农学院的学子们特别努力提高产量,也是怕正儿八经的粮食打不过土豆。
  土豆虽好吃,但也不能全都吃土豆啊!
  而且土豆还有病虫害,万一出事,一大片地方颗粒无收,远没有正儿八经的粮食那么稳定。
  李乐景想到炖肉里放的土豆,突然有点儿馋了。
  李暮歌莫名其妙地看了李乐景一眼,正说着胡国,怎么突然一脸馋相?
  看了眼时间,确实快中午了,李暮歌索性吩咐人传膳,顺便让李乐景留下一起吃饭。
  李乐景不解,为何说着说着话,突然开吃。
  不过她确实有点儿饿了,满心欢喜地答应了留在皇宫吃饭。
  皇宫的后妃少了,人也少了,原本人很多的御膳房也走了一批人。
  只留下那些手艺精湛,做饭特别好吃的人,剩下的人怕自己被淘汰掉,每天一门心思钻研吃,手艺是越来越好。
  这直接导致了李暮歌这里的东西,味道更好了。
  应该说宫里的伙食都变好了,连宫人们吃的都比以前强,证据就是李乐景两年后回来,除了正在长身体的李暮歌外,其余李乐景认识的人,几乎全都胖了两圈。
  李乐景此前在李暮歌这儿吃了两顿饭,从此心心念念想留在宫里吃饭了。
  酒足饭饱后,李乐景可算想起了胡国王子到了的事情。
  她问了一句胡国王子在哪儿,翠玉回话:“长公主放心,那位胡王子已经到偏殿用膳。”
  “行,饿不死就成。”
  胡是胡国王室的特殊姓氏,他们的姓其实非常长,是大庄的皇帝赐予他们胡姓,自此谁谁胡国的王室,谁就姓胡。
  李乐景见李暮歌依旧没有叫胡国王子过来的意思,知道这是要晾一晾对方,所以也就不再提胡国的事。
  转而说起了科研司的研究成果。
  这次主要说的是玻璃。
  玻璃的研究,在李乐景离开长宁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成绩,不然显微镜都做不出来。
  但是玻璃出现了很大的技术难题,那就是做显微镜的透明玻璃还行,因为显微镜要用到的玻璃比较小,不用烧制太大了,做其他方面的玻璃就不太行了。
  比如全身镜、玻璃窗户等等。
  要不就是太大了,一碰就裂,要不就是颜色不均匀,烧出来的玻璃一大就容易出现乱七八糟的颜色。
  科研司的人研究来研究去,最后得出一个让人灰心丧气的结果,那就是玻璃的烧制过程没什么问题,材料有点儿问题。
  大庄当地的材料,烧出来的玻璃就是带着淡淡的绿。
  科研司能获得大量经费,用于各种烧钱的科学研究,全靠这些年卖显微镜以及大块“琉璃”,其实没必要继续研究玻璃了,达官贵族们对玻璃制品的喜爱,已经给了科研司的众人一个答案。
  但是,李乐景一直记得,陛下一开始跟她说,想要大块透明的玻璃窗户,想要那窗户,走进千家万户的家。
  让每一个大庄百姓,都能在屋子里照到太阳,而不是为了保暖,只留一个小小的窗户。
  第105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