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他朝刘寅棋点了点头。
没想到下一秒,刘寅棋下巴指着餐馆包厢的窗口扬了扬,说:“就在街对面,中心医院住院部。”
丁篁眨眨眼,愣住。
几乎没给他太多心理准备时间,走出餐馆,刘寅棋在前面带路说道:“车祸后等谈霄状况稳定下来,他爸妈就办理了转院手续,把他接回海东市这边照看着。”
【那他父母现在还在医院里吗?】
丁篁发信息问。
刘寅棋说:“没有,我打过招呼让他们先回去了,有时我从剧组回来就会去守几晚。”
丁篁打字:【你和谈霄认识很久了吗?】
走进住院部大门,刘寅棋抬手按亮电梯,对着金属门上的反光歪头算了算:“有二十多年了吧,小时候我和他两家是住对门的。”
对门……
丁篁两眼不自觉放空。
刚才在饭桌上,刘寅棋已经把谈霄的手机交给了他。
但在丁篁印象里,谈霄是没有设置过密码的,所以他捧着手机也感到一头雾水。
他和刘寅棋两人凑在一起试了很多含有各种意义的数字,结果都没能解开。
刘寅棋摩挲着胡子建议,要不还是另外找专业的人来破解。
丁篁暂时将手机揣进口袋,一路都在思索密码到底会是什么。
而此刻,和刘寅棋并排站在电梯内,丁篁忽然意识到这个密码一定是自己和刘寅棋都知道的。
而他们之间,通过谈霄,会有哪些共同的记忆联结……
丁篁细细想着,刘寅棋和谈霄都住在海东市,两人是邻居,自己在海东市上的大学……
等等。
丁篁双眼一亮。
记得谈霄消失前和自己说,在海东大学,他曾跟着自己一起掉进了人工湖。
丁篁后知后觉,原来当年那个不会游泳还跳下湖来救自己的男生就是谈霄。
而在更之前,谈霄曾说他靠拍照赚了人生第一桶金,是在他初中毕业时,隔壁邻居家的哥哥大学毕业,雇他去海东大学帮忙拍毕业照……
电梯门开了。
丁篁拍拍前面的刘寅棋,将手机上的字举给他看:
【你是海东大学毕业的吗,当年谈霄有没有去给你拍过一组毕业照?】
“嗯,”刘寅棋点点头,目光有点惊奇,“你怎么知道?”
丁篁清屏重新打字:【我是当年和他一起落水的人。】
刘寅棋眼睛瞪大了:“原来是你?!”
丁篁埋头手指按得飞快:【所以你还记得那天是几月几号吗?】
像是被他提醒,刘寅棋也意识到这可能和密码有关。
他握拳捶了下手心,面色难掩兴奋地说:“那我可太记得了,因为当天就是我妈的生日,两家人还约好当晚一起去吃饭的,结果听说他小子掉进湖里,当天大家乱糟糟的都赶去医院了。”
丁篁拿出谈霄的手机,滑出输入密码的页面。
刘寅棋在上面点了几下,“咔哒”一声,屏幕解锁。
随即手机切进桌面,丁篁第一眼看到壁纸照片,不由得呼吸一滞。
那是还在北钟市时,谈霄和李哥专门为他举办熄灯之夜活动那晚,自己时隔多年站上舞台,在一片闪光灯组成的星海中重新唱歌的照片……
“这边,”刘寅棋的声音唤回丁篁游离的思绪,“就是这间病房。”
丁篁抬起头走过去,洁白门板在他面前一寸寸打开,丁篁不自觉捏紧掌心。
空气中漂浮起淡淡消毒液叠加空气清新剂的味道,丁篁跟着刘寅棋走进病房,外面走廊上的冷白灯光随着关合的门扇被阻隔在自己身后。
他站在门口,看到病房内光线昏暗,只有不远处病床边亮着一盏小灯。
随着丁篁一步步走近,躺在病床上的人露出比大荧幕上显得略有消瘦的面颊,还有像睡着了一样平静闭合的双眼。
刘寅棋站在床边先是动作熟练地弯腰给谈霄测了测体温和血压,又用棉签沾着温水给他轻轻濡湿略微干燥的嘴唇。
丁篁站在一旁,看他按流程检查过一遍各个仪器上的记录数据后,转身看了自己一眼,说:“我出去抽根烟,你跟他待会吧。”
说完,刘寅棋转身走出病房。
随着关门声消失在空气中,一时间四周立刻变得过分安静,只有处于工作状态中的制氧机,不时发出节奏规律的细微声响。
丁篁拉过一把椅子在床边坐下,他始终低着头,没有去看病床上的谈霄。
时间仿佛被无限拉长。
丁篁盯着地板双眼出神,不知道此刻自己该做些什么转移注意力。
他本以为可以坦然面对的,可当真正坐到这具安静默然的躯壳旁边,他脑中无法抑制地翻涌着满满都是谈霄曾经鲜活生动的样子。
丁篁觉得自己快被撕裂了。
手指冷不丁触到口袋里谈霄的手机,丁篁立马当做救命稻草一样拿出来。
解锁屏幕,他漫无目的地在各个app之间切换。
其实谈霄手机里面很干净,联络软件里除了自己,也只有寥寥几个人的联系方式。
但是当丁篁点开相册时,忽地,他眼睫微微一颤。
只见在系统自带的众多分类相册之上,还有一个相册被谈霄单独置顶了。
而那个相册的名字是——
【献给小竹老师】
第75章
心跳一下一下变得清晰且剧烈。
丁篁下意识指尖颤抖地点开那个相册。
紧接着,满满当当的照片跳出来充斥整个手机屏幕。
大脑一片空白,丁篁愣愣地上下滑动,发现那些照片大概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布的。
从他们调包梁嘉树的身份证逃离别墅开始,密密麻麻一格格照片里没有一张人物肖像,全是以谈霄视角拍的景色或物品,却让丁篁一眼能够回想起当时对应的记忆画面。
他从第一张点开看起,夜色中亮着幽蓝色灯光的网红鲸鱼天桥,记得当时谈霄以梁嘉树的身份开直播和网友互动,而自己站在一旁,对于他们的未来还满心迷茫不安。
接在后面几张照片是三明治、铺满落叶的公园长椅、录音笔……丁篁眼神随之渐渐放空,回忆起他们是从这里开始,决定踏上恢复生活感知力的录音之旅。
再向下滑,眼熟的姜黄色牛皮绷面手鼓让他穿过照片,仿佛嗅到了那天皮料市场的味道。
手工玩具小镇的风景照让丁篁想起那些默默无名的师傅伏在案前,认真对待自己手下制品专注用心的面容。
还有和山村留守儿童围坐在一起读诗,看到篝火照片的一刻,他甚至好像能感觉到,那晚迎面照在自己脸上橙红色火光的融融暖意。
一张张照片仿佛是一页页日记,恍如隔世的距离在青年镜头记录下飞快消弭。
这一个月来,丁篁僵滞已久的时间,第一次重新开始流动。
后面的照片陡然增多,是他们在进行特种兵旅行的途中,谈霄依然有在用心留念。
有些景物丁篁隔着屏幕回看,竟惊讶于自己的毫无印象。
当时他忙着匆匆赶路担忧将来,视线无法停留聚焦当下,所以在重感冒一场后自己也意识到了问题。
如今再一次被提醒,丁篁不由自主默默握紧了手机。
白松市中心公园看到的小狗顶气球,让他自以为状态恢复,可后面在安港市租下的民宿里,悬空藤椅装着他被打回原形的艰涩挫败。
翻着照片,丁篁发现自己每次被负面情绪反复消耗心力时,陪在他身边的谈霄都能及时察觉,并不动声色地帮他校正方向。
用跑一周外卖攒下的钱买的电子琴、心理书籍、剧团的招募海报……几个物品和之前躺在垃圾桶底被谈霄拍到的废弃乐谱并列放在一起,犹如青年在为他的问题轻轻写下一个“解”。
而这些摆在丁篁眼前的选择和契机,引导着他写下自己的答案。
比如结交到一群新朋友,在与大家共同为一部作品投入心血的过程中,滋生灵感和迥异于从前的动力。
后来即便在登上酒吧驻唱舞台前临阵退缩时也是一样。
看着照片里那口热气腾腾的锅,丁篁忽然感到有些遗憾。
那晚隔着电话,他没有看到谈霄一边熬煮姜汤,一边鞭辟入里地向自己提出三个问题的样子。
巧合的是,从最开始的感知训练,到恢复创作欲,再到重新站上舞台,他自己好像也经历了三次层层递进的转变。
由外向内,锚准核心,一路回顾下来就算说是脱胎换骨也毫不夸张。
这些切切实实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向内深挖都有谈霄或引导或陪伴的影子。
而如今,对方将这份完完整整的观察记录,按照时间顺序汇总成一本“丁篁康复手册”送给他。
这是谈霄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
夜色渐深,病房内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