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的蔡文恩忍不住反驳:“文化交流就是要呈现真实的历史,互动才能有更好的共鸣。”
双方僵持不下,会议气氛逐渐凝重。直到午饭时间,讨论仍无结果,众人只得暂时休会。
一散会,蔡文恩就拉着王浔和陆凯舟往外走。
“真是气死我了,”她边走边说,“以前策展哪有那么多限制,现在动不动这个不行那不行。”
王浔看着她情绪激动,赶紧转移话题:“都下班啦就先别说了,中午吃什么?听说北市有家吃完回手拉手转圈的饭?”
陆凯舟立刻接话:“对对对,就是那个!我看综艺里超有名的。”
蔡文恩被他们一唱一和逗笑了:“好啦好啦,你们是说火鸡肉饭吧,带你们去吃就是。那家确实不错,饭很香,鸡肉又嫩。”她的表情也在美食的诱惑下放松下来。
三人走出博物院,冬日来北市看雨还真不是开玩笑,此时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很快三人打车来到餐厅里,老板热情地招呼他们入座。热气腾腾的火鸡肉饭上桌时,金黄的鸡肉铺满米饭,淋着特制酱汁。蔡文恩示范着正确的吃法,将鸡肉、煎蛋和米饭拌匀。
“这样才对嘛,工作再烦,也还是要好好吃饭。”蔡文恩笑着说。
王浔和陆凯舟依葫芦画瓢,拌了一下。
王浔迫不及待咬下一口,鲜嫩的肉质和酱料的咸香在口中化开。
“吃着心情都变好了,还真是想转圈圈呢。”陆凯舟嚼着嘴里的饭,笑着对大家说着。
蔡文恩笑着回:“中国人嘛,民以食为天。”
--------------------
工作上的事件会有好的结果
全部内容为杜撰,若有雷同,纯属巧合。
第75章 N
火鸡肉饭的香气还萦绕在齿间,三人满足地走出餐馆,午后的阳光已穿透云层向他们招手。蔡文恩的情绪也明显转好了许多,她边走边向两人介绍着附近的老街巷弄,语气也恢复到了往常的轻快平和。
她指着街对面一家不起眼的豆花店:“北市有很多这样的老店,像是这家啊,他们开了50多年了,老板还是坚持用传统的石磨,味道和连锁的完全不同。”
王浔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斑驳的招牌下,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专注地盛着豆花。他问道:“估计他们也是迁来的老兵吧。”
“除了原住民,在这里的人们,都是从大陆来,所以只是来得时间早晚问题。”蔡文恩无奈地说道,“唉,现在不明事理的人很多罢了。”
休息的时间总是很快,他们回到博物院,下午的会议氛围依旧紧张。
蔡文恩的领导们还是坚持着要删减互动环节,而其余人员则据理力争。蔡文恩攥紧拳头站起身:“我认为如果因为害怕争议就放弃正确的交流,去掩盖真实的历史,那我们做这个展览的意义又何在呢?”
会议室一时陷入安静,王浔看着她的领导眉头紧锁,正要开口,一位年长的研究院举手:“我有个建议,我在这里已经工作三十多年,见过太多展览和文物,我想我们语气争论要不要互动,不如想想怎么设计才能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够接受我们的展览更重要。让每个踏入参观的人都能够学到或者认识到这一段历史。”
这个说法让紧绷的气氛稍缓,接下来的讨论也开始转向具体方案,有人建议用匿名留言墙代替现场讲述,也有人提议设置电子互动屏让观众自己选择要互动的对象。慢慢的大家的想法开始走向融合,王浔看着这一幕有种说不出的开心。
一天很快就过去,会议草草结束,他们初步达成共识,保留互动区,但形式待定,争取用最平和的语言和形态讲述那一段波涛汹涌的历史。
走出会议室,蔡文恩也长舒一口气:“总算保留下核心内容了。”
陆凯舟拍拍她的肩:“已经很好了,慢慢来。”
“下班了,不说了。”蔡文恩和他俩边说边聊走出博物院。
王浔一走出博物院,就看到早上那辆黑色的机车停靠在博物院门口,骑士手上还拿着一个纸袋,里面是热乎乎的胡椒饼。
王浔和他俩打个招呼,就朝机车冲去。
“听说你们一整天都在吵架啊?来快补充点能量。”顾安见王浔过来,将手中的袋子递给王浔。
王浔拿出一块,咬下一口,酥脆的外皮包裹着多汁的肉馅,胡椒的辛辣振奋着他的神经。
他看了一眼顾安:“你怎么知道我们今天很激烈?”
顾安轻笑:“哈哈哈,文恩她中午找我抱怨了。”他边说边帮王浔系好头盔,“走,我们现在去淡水看日落!”
王浔把剩余的饼塞进嘴里,一下跨上机车,嘴里含糊地说:“@%冲%啊、”
机车沿着淡水河岸行驶,暮色中的河面泛着粼粼波光,他们最终停在渔人码头,远处山峦的身影在夕阳中渐渐模糊。顾安从后备箱拿出罐啤酒,递给王浔。
“我骑车就不喝了。”顾安笑着说,接着话锋一转,“文恩他们家就是两岸结合的家庭,她父亲是本省人,母亲是陆配,所以这种议题很敏感。”
王浔握紧啤酒罐,看着远处的红霞已将至水平面,将海天全部染红:“她今天在会上就很坚持自己的想法。”
“是啊,她一直相信隔阂是可以化解的。”顾安也望向海平面,“就像我们这样,坐下来聊聊天,看看风景,看着世间的万物,其实很多事情没那么复杂。”
夕阳渐渐沉入海平面,顾安靠在王浔肩上,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回到公寓,管家已经准备好了晚餐。简单的家常菜,清蒸鱼鲜嫩,炒青菜碧绿。
两人迫不及待地坐下吃饭,王浔夹了一筷子鱼肉,突然对顾安问道:“你小时候,家里会说这些话题吗?”
顾安边嚼嚼嚼边说:“会啊,不过他们都是喜欢说历史故事,比如闽人渡海来台开垦,或者妈祖的故事啊,这类的。”
王浔顿时想起自己的祖父,他也很爱说着当年的故事,他又想起自己的前世的那些点点滴滴。不同的叙事,相似的乡愁。他忽然很想把这种感觉融入展览的设计中。
第二天一早,王浔拉着顾安早起,提前到达博物院,在蔡文恩的办公室门口等她。
蔡文恩远远看见他还以为他被抛弃没地方去,在这等她。
王浔看蔡文恩走近,就迫不及待地说:“我有个想法!就是能不能在展览最后,设置一个‘记忆交换’的环节,观众们可以写下自己家族的故事,也可以阅读别人的故事,等这个展结束,我们还可以归档!”
蔡文恩眼前一亮:“这个好!一个纯粹的民间记忆分享。”她立刻从包里翻找出笔记本,“我们还可以设计成树洞的形式”
两人越聊越投入,随后才到的陆凯舟也一块加入,方案渐渐成型。当这个修改后的互动环节在会上提出时,连最保守的领导也点头认可。
这个点被“攻破”后,整体方案很快形成,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和目标也全部确认,大家很快就投入到筹备的工作中。
周五的傍晚,101的灯光在暮色中渐次亮起,像是一串璀璨的珍珠悬挂在北市的天际线上。顾安换上他的轿车行驶在路上,王浔坐在副驾驶,后排坐着死皮赖脸跟来的陆凯舟。车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大厦逐渐变成郁郁葱葱的山路,阳明山的轮廓在暮色中若隐若现。
“我可不想再在酒店里度过周末了,我可是和王浔说要一起吃晚饭的。”陆凯舟趴着前座椅背说着。
顾安瞥了一眼一直摇头的王浔,又看了后视镜:“你是会蹭饭的。”
车子拐进一条私家道路,两旁的石灯已经亮起。顾家老宅的大门缓缓打开,管家站在门廊下等候。
“小安,你们快进去吃饭吧,今晚文恩小姐也过来了。”管家对顾安说道。
一走进客厅,就看到顾砚钏正和蔡文恩聊天,他身上披着一件深色外套,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清瘦。
“回来啦。”他的目光扫过三人,最后停在王浔身上,眼中泛起笑意。
蔡文恩也转过头看他们,她瞪大眼睛看着陆凯舟,想着他怎么也在这。顾安不想多费口舌,就请大家都上桌吃饭。
晚餐准备得很丰盛,餐桌上摆满了家常菜,还是有几道明显北方口味的菜肴,像是红烧肉的酱色浓郁,旁边还配着一盘手工水饺。席间顾砚玔不断给王浔夹菜,惹得蔡文恩刮目相看。
“来尝尝这个,早上刚从渔港送来。”顾砚玔将一块鱼肉放进王浔碗里。
王浔急忙道谢,又马上疑惑地看向顾安,毕竟自己和顾砚钏和自己并不熟悉,怎么这关怀他。顾安则正专注地剥着一只虾,对他父亲的这种行为习以为常。
陆凯舟也依葫芦画瓢,给蔡文恩夹菜,结果蔡文恩咬牙切齿地小声说:“这道菜我不喜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