账号:
密码:
色书院 > 穿越重生 > 古代生活日常 > 古代生活日常 第161节
  如今的贺州,辛氏再也不是无人问津的微末小族,九州的蚕所都有辛氏的股份,论富无人越得过辛氏,辛氏连着两科都出了状元郎,论人才无人敌得过辛氏,辛氏还有独得圣眷的明义公主,世人谁不知皇上待明义公主比待真正的周氏血脉的公主还要亲。
  虽然辛氏族人的人口才将将过千数,这还是因为辛氏女子都不愿意外嫁,这几年适龄的女子都是招赘夫婿,可便是人口不算多,可如今提起贺州的大族,人人都先说辛氏。
  等到了东安府,简王和贵太妃又召见了辛盛和辛月。
  辛盛这几年一直没断了和简王的联系,两人虽一个在京城一个在贺州,却常常通信,简王称辛盛乃是他的知己。
  辛月是太后收的义女,也是皇上圣旨认下的义妹,简王因为辛月又是好友的妹妹、又是哥哥的妹妹,四舍五入,那便也是自己的妹妹,每回见面对辛月都是皇妹皇妹的叫,弄得辛月也只好跟着喊他王兄,喊贵太妃做贵母妃了。
  现在简王正拉着辛盛讨论学问,贵太妃则拉着辛月的手打探皇上可有松口选秀的念头。
  简王作为皇室子弟,婚姻之事也得皇上赐婚,他如今已经快二十五岁了,还跟皇上一样没有娶妻,王府之中也只有两个成年之后近身服侍的宫女做了侍妾。
  倒不是周祺自己打光棍便要拉着弟弟作陪,周祺虽不搞选秀,但也提过想给周简寻个朝中大臣之女赐婚,是周简和贵太妃行事谨慎,自行推拒了的。
  周简怕自己成婚之后先生下儿子来,而皇兄一直既不立后择妃,也不生子,到时候万一被人拿自己的儿子作筏子,所以坚持着说要按程序等着选秀之时,请皇兄择一娴雅之女赐婚于他。
  先前周祺说分田分粮种之事没落实到位他便心有不安,不愿意劳民伤财举办选秀,以此为由又拖了两年,现在分田之事已经尘埃落定,新粮种也已经遍地种植,当初他发下宏愿要让治下无饿死之民,如今已经做到了。
  这选秀之事便也再推脱不下去了。
  辛月离京之前入宫和皇上、太后道别之时,还听太后催促呢,皇上当时便被太后逼着吐了口,答应了今年便要办选秀。
  这也不是秘密,辛月便告诉了贵太妃,贵太妃闻言也舒展了眉眼,拍着辛月的手说:“那便好,那便好,希望能得一个似明义这般聪慧又可人的儿媳。”
  简王听到母妃这话,接话道:“似皇妹这般的女子,世间能有几个?母妃可是太贪心了。”
  “那倒是,是我贪心太过了。”贵太妃认可的点头,对着辛月打趣道:“也不知道明义这么优秀的姑娘,日后便宜了谁家去。”
  辛月被他俩唱双簧一般的吹捧吹得脸红,辛盛见妹妹一年大过一年,眼见着离及笄不足三年了,本就不太高兴,又听简王他们拿妹妹打趣,有些气闷的说了一句:“妹妹还小呢。”
  简王没有同母的姐妹,只有许多异母的姐妹,虽然关系都还过得去,但远远体会不了辛盛这种怕妹妹长大了要嫁为他人妇的恐惧,便笑道:“当初你同杨家小姐定亲,可不是也才十三岁的年纪,比明义现在可大不了多少。”
  辛盛是从简王府黑着脸出来的,一想到不久的将来妹妹要与外人组建家庭,他就气得很,就像简王和贵太妃所说的,自家妹妹这么优秀的姑娘,才干无人能及,性子又好,长得还貌美,哪只癞蛤蟆能配得上!
  好气!
  东安府离潍县就不远了,见辛盛和辛月回来,辛长平他们便立刻动身离开驿站往老家去。
  县城的宅子已经卖给了辛长康,他们便没有进潍县县城,而是直接绕过了城门往长河村去。
  如今的清水镇早已经大变样了,围着辛氏丝坊和染坊,还有施维和辛氏合股的制衣坊,周边的空地早都盖起了屋舍,赫然成了一个繁华的新城区。
  辛家的车队路过了清水镇却没有停下,只是他们都许久没有回到老家,便纷纷好奇的掀开车窗的布帘朝外面看。
  清水镇每日都有许多马车来往于此,镇上的人早都习惯了车水马龙的情形,一开始还没人特别去注意辛家这个车队,倒是有从辛氏丝坊下工出来的老织工曾经常见到辛月的,恰巧往掀开的车帘后看了一眼,愣了两息追着马车喊:“大管事!大管事回来了!”
  她这一喊,周边的人也反应了过来,叽叽喳喳的说:“听说大管事的哥哥中了状元,这是回乡来祭祖立碑的吧?”
  马车没有停,这群人中没事的便都远远跟着走,笑着说:“走啊,走啊,一起去辛氏讨状元郎的酒水喝!”
  有人闻言却说:“光喝酒水算什么,辛氏肯定要摆流水席的,咱们赶紧跟着去,吃上第一轮的流水席,说不定还能见着状元郎,接几枚状元郎亲赠的喜钱,回去给自家孩子戴上蹭几分状元郎的聪慧之气。”
  “是极,是极,辛氏的流水席可比县城的酒楼都不差呢,那咱们快着点!”顿时这群人便都纷纷加快了步伐。
  别说清水镇大变样了,这长河村也变得让人不敢认了,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了新宅子,绿瓦红墙瞧着都不比县城里富贵之家的宅子差,连辛家的老宅也都变了样子。
  百姓手里有了钱,第一个想法是买地,第二个想法便是建房子。
  如今买地是不可行了,这两年朝廷给没地少地的百姓分发了田地,但这田地百姓只有永久使用权,不能买卖,田地的产权都在朝廷手里。
  而且因着种朝廷的地税收更低,许多百姓还都把自己名下的地产权都卖给了朝廷,拿到一笔卖地银子,那地还是世世代代归自家种。
  如今别说百姓了,就是世家大族、官员宗亲,也别想买到一亩地了。
  那银子怎么办?总不能堆在家里干放着吧,于是辛氏族人纷纷想要建宅子,要建大宅子、建好宅子。
  辛祝这两年有些精力不济了,毕竟已经是六十余岁的人了,于是已经慢慢从染坊退了下来,将管事之职正式交接给了成长起来的宋惜娘,他儿子辛文则做了染坊的副管事。
  他这一闲下来,听许多族人找到他说要建宅子,他一合计这建宅子大家一起建更省钱省力,还能好好重新规划一下,于是便从府城请来了建筑大师,给长河村彻底的推翻重建了一回。
  原先蚕所是废弃的旧宅子改造的,如今在后山前的平地那里单独建造了一片建筑。
  辛月瞧着,这长河村让她眼熟的竟然只剩村口的牌坊了。
  一座是爹爹辛长平的状元牌坊,一座是皇上亲赐的忠义之族牌坊。
  除此之外还有一座新立起来的牌坊,罩着红布,见辛家人到了,潍县的县令便喜气洋洋的揭开了这座辛盛的状元牌坊,而早就准备好的辛氏族人点鞭炮的点鞭炮,敲锣的敲锣,打鼓的打鼓,好不热闹。
  四岁多的辛年如今走路说话都稳当得不行,他对长河村很陌生,但见到这幅场景他却一点也不害怕,津津有味的四处打量,还自来熟的凑到吹锣打鼓的人身边去。
  那打鼓的人是辛庆,见状便把手中的鼓槌转了转对辛年说:“年哥儿可是想玩?”
  辛年点点头,辛庆认识他,他却已经不记得辛庆了,便只喊他:“哥哥,能给我试一试吗?”
  辛庆听辛年叫他哥哥,便知道辛年没认出他,他也不计较,笑眯眯的把鼓槌塞到辛年手里,这鼓很高,几乎到了辛年的额头,辛庆还小心的把辛年抱了起来,鼓励道:“敲起来吧年哥儿,替你哥哥贺喜!”
  辛年闻言更是来了劲,鼓足了力气甩开手臂来敲着鼓。
  热闹过后所有人围着辛盛一起往辛家老宅去,到了老宅辛长平带着辛年一个一个的认人喊人,辛年叫过亲阿爷,又叫过两位叔叔婶娘,再才发现刚刚带他打鼓的哥哥竟然是自己的堂哥。
  辛家的下一代,辛盛已经得了功名和官身,辛月虽是个女孩,却是辛氏商行的大管事,还是尊贵的公主,辛年年纪还小,但瞧着举止有礼,言语之间显露出极好的教养,眼神聪慧,看着不输他大哥当年。
  辛庆在帮着他爹辛长安打理他家的木器坊,被人称作小老板。
  辛砚去年考过了县试和府试,只是府试名次不在前列,便没有接着考院试,准备多学一年,今年再考,辛墨是蚕所的副管事。
  这么一瞧,辛家虽然孩子不算多,却各个都有自己的前程,当得一句兴旺。
  辛丰收瞧着这一屋子出息的儿孙,满脸都是喜色,拉着长子欣慰的说:“大儿,当年卖地供你读书,真是没得错。”
  在长河村住了近半个月,除了陪着长辈亲人,他们还参加了宋惜娘和褚奕的婚礼,不知是不是因为儿女都成了婚,宋承业和徐氏如今瞧着成熟了许多,见到辛长平和宋氏还主动来敬酒道歉和道谢。
  算起来这两三年辛月要参加身边许多人的婚礼。
  去年宋光耀和京城的一个商家女子成了亲,亲事是女方看上了宋光耀主动请媒人上门提的。
  齐菡娘去年也跟刘二郎办了婚礼,辛月没能回来参加,但也送了贺礼,刘二郎做了齐家的赘婿却没有去齐家的酒楼做事,还是在清水镇上的辛氏染坊做事,夫妻二人好似扎根潍县了。
  今年宋惜娘又和褚奕办了婚礼。
  明年五月哥哥辛盛及冠之后,和欣娘姐姐的婚礼也要提上日程。
  芳姐姐今年果然在放榜之时榜下捉婿,捉到了一个湖州的十九岁二甲进士,已经定下了明年的婚期。
  杨芸娘和姜南星这对名义上师姑侄去年被姜老御医带去瘴区治病行医,不知经历了什么患难与共的事情,回来之后姜老御医亲自带着姜南星回了京城上杨家提亲。
  姜南星去年就及冠了,亲事便定在了今年下半年,到时候他便要跟着他爹姜御医进太医院做事了,为了不让妻子日后不如人,他也要去搏一个前程来。
  再过两三年,庆堂哥和砚堂哥也该定亲成家了。
  还有皇上今年也要选秀,皇上自己要立后择
  妃,还要给简王赐婚。
  辛月突然感觉身边好似一瞬间所有人都要走进人生的下一阶段,她左边搂着弟弟辛年,右边搂着表妹郭玉娘,叹息的说:“大家都长大了。”
  在老家待了半个月,辛盛一个月的归乡假便快到期了,返程之时潍县上下不论官员、世家或是平民百姓,都来相送。
  辛姑母和郭玉娘跟着辛月他们一起坐在马车上,等到了东安府城才下车,郭玉娘依依不舍的和辛月摆手,嘴里一直说:“表姐,等我长大了,厨艺学好了,便去找你。”
  辛月也探着身子和郭玉娘说:“好,我等着你。”
  和辛姑母、郭玉娘分别之后,辛月情绪低落了许久,还是沈砺想到办法,路上一路挂起了车窗的布帘,和辛月说:“师妹,你瞧瞧外边儿,正是春耕的时候,百姓们都在忙着播种种地呢。”
  辛月看着辛苦劳作的百姓,他们虽然挥汗如雨,却不一点都不怕累,满眼都是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想到现在大家都有了田地,辛月的心情也渐渐变得欣喜,总归自己到了这世上,没有白费这份机遇。
  瞧见这一幕,辛盛眯起眼睛若有所思,一路上都在留心观察沈砺和辛月。
  等回到京城的家中,趁辛年跑去抓猫,只有辛盛和沈砺在的时候,辛盛直言问沈砺:“砺哥儿,你可是拿月娘当自己妹妹?”
  沈砺被辛盛问得怔愣了半响。
  沈砺已经十五岁了,少年正是情窦初开之时,莫说他之前就隐隐约约对辛月有几分好感,只说身边有辛月这般出众的女子,会喜欢上也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只是沈砺比辛月大了快三岁,辛月今年十一月才满十三呢,沈砺认为师妹年纪还小,自然不敢有所唐突,便是发现了自己的心意,也不曾表示过什么,依然是一如往常的与师妹相处。
  沈砺自认为将情意藏得很好,可既然辛盛这般来问,定然是发现了他的心思。
  这一瞬间很短,短到只有区区两息,辛盛还没有着急,还好整以暇的等着沈砺的答话。
  这一瞬间也很长,长到沈砺的心中闪过了无数个念头。
  有害怕,害怕师兄厌恶自己觊觎师妹,害怕师兄和师父觉得自己痴心妄想。
  有退却,想着若不然就否认了吧。
  可又想,若是否认了,会不会真就再也没有机会呢?
  短短两息,沈砺心中千转百回,最后鼓足勇气开口说:“师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辛盛虽然心中早就猜了个明白,但见沈砺这样坦率,还是既惊讶,又有些欣赏。
  若是沈砺否认了,辛盛是不会相信的,只会觉得沈砺是个口不对心的小人,便是他否认了这份心思,辛盛也要彻底隔绝妹妹和沈砺。
  但沈砺承认了,辛盛将在第一刻心中浮现的不舍和哀怨压下去之后,便以一个全新的眼神打量着沈砺,心中考量起若是让沈砺做自己妹夫的优劣来。
  首先看外表,沈砺的长相十分出众,和自己妹妹站在一起十分养眼,确是一对璧人之姿。
  看才学,沈砺十三岁就考中了秀才,称得上少而才高,且这两年埋头苦学,辛盛亲眼目睹着他在学业上的进步,明年的乡试定不在话下。
  看品性,沈砺性子温和,待人友善,待友至诚,便是从小被爹娘不公对待,也没有偏了性情,十分难得。
  而且沈砺这几年都是长在辛家,也可说一句是辛家人看着长大的孩子,替女择夫首重便是知根知底,还有谁能像沈砺这般知根知底呢?
  妹妹八岁就认识沈砺了,两人也算是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更多添了一份情谊。
  再加上自家对沈砺的恩情,以沈砺的品性,相信他这辈子也难以做出对妹妹不起的事情。
  辛盛想来想去,沈砺唯一的缺点便是复杂的家世,可妹妹是公主,不用随沈砺嫁进沈家,公主只住公主府,驸马自然也该在公主府陪伴公主。
  公主是君,驸马是臣,沈砺那拎不清的爹娘也别想在妹妹面前摆什么长辈的谱。
  这么一想,沈砺的缺点也变成了优点,毕竟若是那与家人和睦亲近的人,怕是无法和自家亲眷脱离,而沈砺就没有这个烦恼了,他便是不成婚的时候也不会回沈家。
  沈砺忐忑的看着辛盛,胸腔里的心脏紧张的跳动,好似在等着辛盛宣判。
  辛盛也没让沈砺难受太久,他琢磨清楚之后便对沈砺说:“你知道我妹妹是我全家的珍宝,我们从不让她
  受委屈,当初我家还未发迹之时,我与爹爹就说好了要给妹妹招赘婿,留妹妹在家,如今我妹妹已经是公主,就更不可能嫁到谁家做儿媳了。”
  沈砺闻言点头,他知道,他早就听过师父与人说话时提过想替师妹招赘之事,他不知道辛盛后面还有别的话,便赶紧说:“我可以招赘,我愿意招赘。”
  辛盛后面的话卡在了嗓子眼,也不知是被半途咽回去的话语呛到了,还是被沈砺的惊人之语吓到了,辛盛忍不住瞪大了眼睛,惊讶的确认道:“你说你愿意招赘?可是你是沈家嫡长子,沈家如何会愿意?”
  沈砺早就琢磨着如何从沈家脱离了,便是不想着做辛家的赘婿,他也不想再做沈家人,将来他考得了功名,却得为沈家增光添彩,想着都让人心中不畅快。